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荆门人知道吗?手机只剩20%电量?别慌!用了这几招,多用2小时!

  • 丶演绎悲伤
楼主回复
  • 阅读:1895
  • 回复:0
  • 发表于:2020/10/10 9:22:12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荆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看直播、打游戏、听音乐

有了手机,仿佛就有了全世界

可是,手机的电不够用怎么办?



不怕!

今天小编为您送上

最强省电攻略充电指南





省电攻略



iphone篇



第一步  关关关

1. 调低屏幕亮度

2. 没WiFi时,关闭WiFi

3. 有WiFi时,关闭蜂窝数据网络

4. 关闭部分定位服务



总之,记住这个顺口溜就好了:

屏幕高亮很耗电

蜂窝比WiFi要耗电

搜索WiFi更耗电

开着定位最耗电



第二步  开启低电量

当电量低于20%时,手机会自动提示是否【开启低电量模式】,实际上,低电量模式任何时候都可以开。


打开【设置】-【电池】-【低电量模式】






Android篇




第一步  调调调

1. 调低屏幕亮度

2. 缩短屏幕背光时间

3. 关闭动态壁纸和LED通知灯

4. 关闭键盘震动和按键音




第二步  强制停止


某些应用就算关闭,后台还在运行,还在消耗电量,怎么办?


打开【设置】-【应用】,选择要强制停止的应用,点击【强制停止】,搞定!




第三步  省电模式  


Android手机也可以在平时开启省电模式。


具体操作:打开【设置】-【常规管理】-【电池】,选择【省电】或【超级省电】,就能延长电池使用时间啦!







充电指南

只会省电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得了解各种充电方式

请看小编为您准备的充电指南




高铁出行








高铁和动车

快速、稳定

是大多数人出行的首选

高铁上一般都有充电插座哦


普通动车、高铁

如果发现脚下有插座

说明您运气不错

通常这样的车型提供的插座数量并不多

且用且珍惜


复兴号

搭乘“复兴号”的小伙伴们是最幸福的

不仅插座数量多

而且还提供了USB接口




实在找不到插座

又需要应急的朋友

敲黑板划重点!

部分车型的卫生间门外的洗手台

附近有插座!


高铁站内

部分高铁站提供付费充电服务

但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其他出行方式




小编还是推荐大家携带充电宝

当然,选择充电宝有讲究

过不了安检不能上飞机是小事

安全最重要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充电宝




认准正规生产厂家

拒绝“三无”产品


严格按照民航局的规定




乘客每人携带充电宝数量不能超过两个


充电宝容量有严格限制




民航局规定:

旅客所带充电宝容量不能超过160Wh

小于100Wh直接携带

100Wh~160Wh可以“协商”

大于160Wh只能“充公”了


容量怎么算?

重点来了!!

以此款产品参数为例:




找到标签参数:10500mAh和5V

10500÷1000×5=52.5Wh <100Wh

不需备案,直接带飞!




送您几句口诀

请记牢

电子产品随身背不托运

产品标签参数不存在、不清晰的不要带

移动电源容量超额的不能带

数量不能超两个

保持关闭不使用

安全第一要牢记!




编辑:智瑾

文章转自:科普中国




往期回顾-手机使用小贴士




【身边事】请查看丨58款APP侵害用户权益 有你手机里安装的吗?

【防控科普】手机丨手机消毒有必要,也要讲方法滴!一图教你怎么做

【科普】@所有人丨95号码小知识,你get到了吗?(包含95客户服务号码使用表)





科技类标题科研人员如何做科普?

周忠和院士给出7条“忠告”


@科技日报


9月28日,第27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


会场上,众多从事科普理论研究的嘉宾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显得格外显眼。


其实,参加与“科普”相关的活动,对周忠和院士来说并不陌生。这位优秀的古生物学家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百度搜索周忠和,可以看到这样的介绍:长期从事中生代鸟类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他发现并命名发表了若干中生代鸟类化石,是最早从事辽宁早期鸟类化石研究的学者之一…… 有关成果多次入选美国《发现》杂志年度百项科学新闻、《时代周刊》年度世界十大科技发现、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成果……


总之就是很厉害。


研究做得好,科普也很牛。这些年他撰写多篇科普论文,参与《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图书的编写,在科普的路上也走得很远。


说到“科研人员做科普”的困惑,周忠和很了解。他引用了此前有人总结的“四不”窘态: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长。他认为其中前“三不”是认识问题,第四个“不”是能力问题。


困惑确实存在,但社会又非常需要科学家做科普。“如果科学家的声音越来越少,一些似懂非懂或伪科学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多。”周忠和院士说道。


今天的研讨会上,他在题为《科研人员做科普:一些问题的思考》的报告中,对科研人员做科普提出了7点思考与建议。


1
不能“一刀切”


行政化是一把双刃剑,不能搞政策一刀切:比如,硬性将科普作为所有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必须发科普文章,做科普报告不行吗?”


周忠和说,鼓励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科研人员发自内心觉得做这件事是有益的。同时科学共同体会认可这种职业的行为,不会因为科研人员做科普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2
价值导向的引导比奖励更有效


“重要的是一种价值导向。科学共同体怎么看待你,这比科普奖励更有效。”周忠和认为,重大科研项目包括科普预算及社会影响评价,比科普奖励更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目前,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在传统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之外,将科学传播活动看做学术表现的重要部分。



周忠和院士


3
科普也有知识产权问题


科普也有知识产权问题,周忠和说:“我自己也有感受,写个科普文章没几个人看,也不挣钱。别人抄来抄去,就直接抄走了。”他认为成熟的科普市场,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这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样的。”


4
什么时候做科普,根据职业阶段权衡


什么时候开始做科普,这是一个question。


“你是院士了你可以做,我的路还远,不能跟你闹腾”……周忠和也听到过这样的话。其实,国内外都有同样的情况,“资深科研人员做科普顾虑少,年轻科研人员顾虑多”。


国外有些机构建议在拿到终身教职前先集中精力做科研。周忠和觉得也不见得一定如此。“如果这个年轻的科研人员能力很强,研究做得很漂亮,来做科普,那也很好,不会有人对你另眼相看。”但对于时间真的有限的年轻人,他建议,先把自己的研究论文做好。


5
重视与媒体互动


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变,Pubilicity逐渐成为一个褒义词。在国外,对一个成果的曝光率,科研人员的Pubilicity,大家会给与正面的回应。而国内有时候会说“这个人喜欢出风头,好出名”。周忠和觉得这种文化需要逐渐的改变。


他建议,科研人员做科普要重视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电视、互联网),影响在这些渠道做科普的人,或者参与科学新闻的撰写。





6
发挥应急科普的功能


科普也有“战时”与“平时”结合的问题。


周忠和觉得,科研人员做科普需要及时响应社会需求,满足时效性的需要。“这次新冠疫情,我们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一直在做科普,他们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7
权威性严谨性是生命线


“科研人员做科普,权威性是最大优势。失去了这一点,负面的效果会更大。”周忠和说。


此外,科学精神包括质疑,不能自己很武断,不留余地。谈论专业外的内容更需要谨慎。

来源 矿山信息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